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范文精选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范文第1篇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结束语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②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③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环境监测范文第2篇

第二节*-*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了解和掌握*省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口水质和重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通过*年的环境综合调查结果,掌握*碧海行动计划近期实施效果。

二、行动

(一)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1、环境监测站现状

*省近岸海域各级环境监测站均为综合性环境监测站,目前分析仪器设备已不能适应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程度严重。有近40%的仪器在超期服役或接近淘汰期限,有四分之一的仪器在3~5年内也将面临淘汰,这种现象在大型监测仪器方面尤为突出。

(2)仪器类别不能满足监测任务的需要。缺乏有机物监测、生物生态监测和特征污染物大型监测仪器,正常的监测任务无法完成。

(3)数据处理、信息传输手段不够。

(4)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空白。应急监测手段尚停留在以常规仪器代替应急监测仪器的阶段,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5)交通工具和采样设备落后,难以胜任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高的*近岸海域例行监测、综合调查、海上应急事故处理等工作。

2、*-*年能力建设目标

使*省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现阶段和未来5~10年的需要,真正使*成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与技术强省。

3、能力建设方案

仪器设备能力建设共需投资1547万元,需在今后几年逐步实施,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及地方共同承担。另外,每年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经费全省需80万元。详情见附表6.1。

(二)重点入海点源、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完成工业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达标排放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为确定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提供依据。

1、重点污染源

监测项目:常规项目(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及行业特征污染物;

断面设置:在排污口设一个断面,点位及监测项目见附表6.3。

2.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监测项目:石油类。

3.入海河口

(1)监测项目:流量、水温、pH值、悬浮物、氯化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挥发性酚、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

(2)入海河流控制断面

2000年*省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监测计划见附表6.4。

(3)主要河流总量监测。

到*年实现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氮、磷)总量监测。

4.监测频次和时间

每年监测3次,分别在5月、8月、10月进行。

(三)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

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针对重点污染源控制指标,到*年逐步实现海洋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多介质立体监测,实现沿海7市地基本同一时间的陆、海准同步立体监测的例行化,以了解和掌握陆、海水质污染状况和污染分布状况。

1.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1)监测点位:结合*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确定的污染治理重点区、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监测站点。全省设置海水水质监测点位101个,其中滨州地区6个、东营8个、潍坊7个、烟台28个、威海21个、青岛25个、日照6个。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2)水质监测项目:水温、水深、透明度、pH值、盐度、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有机物、苯并(a)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放射性核素等;同时每年监测生物及底质。

(3)监测频率和时间:海水水质每年监测2次,分别在5月和8月各监测1次,重点城市10月加测一次;生物及底质每年监测1次,其中生物在10月进行,底质在5月进行。

(四)建设*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监测系统

围绕*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应急监测系统,对海上溢油、赤潮等突发污损事故开展应急监测,为*省海上重大污损事故应急对策、善后治理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五)开展海洋生态监测

到*年,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按照统一计划、技术规范、标准方法、标准物质、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逐步开展海洋生态监测,摸清*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为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提供标准与依据。

(六)*年*省黄、渤海环境综合调查(第一次)

1.调查范围

(1)陆域调查范围:*省沿海市地。

(2)海域调查范围:*省近岸海域,北起渤海滨州地区无棣县,南至黄海日照市东港区。

调查的重点是港湾、河口及大中城市毗邻的沿岸地区。其中渤海近岸海域有滨州港、东营港、莱州港、龙口港;黄海有胶州湾、芝罘湾、套子湾、威海湾、石岛湾、桑沟湾、五垒岛湾、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石臼港、日照港等海域。主要入海河流和重点污染源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2.调查内容

(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概况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近岸海域状况等;社会概况的行政区划、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等;经济概况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林、牧、渔的产值,港口吞吐量,农田面积和农药、化肥使用量,城市给排水等。

(2)入海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海、工矿企业直排或混合排污及污水处置工程排海、沿海油田、港口排污等陆源污染源排海状况和海上流动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源排污状况调查。

(3)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调查

监测的河流(同重点入海河流、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4)海洋水质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监测项目:同水质监测项目。

(5)海洋沉积物污染调查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粒度、总汞、铜、镉、铅、六六六、DDT、有机碳、有机质、石油类。

(6)海洋生物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调查项目:

生物种群及群落结构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生物污染指标测定:异养菌总数、粪大肠杆菌、弧菌、石油降解菌、叶绿素a、麻痹性贝毒、赤潮生物。

生物体残毒调查:采样品种为贝类、鱼类、甲壳类和藻类四个类别,主要测定项目为总汞、铜、镉、铅、砷、DDT、六六六及石油类。

(7)放射性污染调查

测点布设: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位。

样品采集及调查项目:

样品采集:海水样采表层(水面下0.5米);沉积物采底层;生物样采集鱼类、甲壳类、藻类、软体动物。

调查项目:水质为锶-90、氚、铯-137、总β、γ核素;沉积物为γ核素、锶-90、总β;生物为γ核素、锶-90、氚、铯-137、总β。

第三节2006-2010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一)实现各类污染源动态监测

(二)全面掌握*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二、行动:

(一)主要入海点源、石油平台、海上船舶常规监测。监测因子、点位、频次同*年。

(二)*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第二次)

环境综合调查点位、内容与第一次一致。

(二)重点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

1、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构成中包括点源(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流等)、海水养殖及面源、海上流动源、大气干湿沉降等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

2、入海点源监测。监测城市直排口、混排口、排海工程、入海河流等,监测项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和流量。

3、海水养殖面积调查及氮、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包括如下方面:

(1)滩涂养殖(亩数、按亩估算养殖废水、污泥排放量及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

(2)浅海养殖,贝类(如扇贝)、藻类(如海带)、鱼类(如网箱养鱼),并按亩为单位,估算不同养殖类型的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

(3)各种不同养殖类型的地域分布与亩数。

4、海水流动源监测:主要监测商港、渔港、混合港及军港等进出港口的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量及浓度等。

5、面源入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地表径流入海量及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的调查内容为:

(1)分散径流入海量;

(2)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成分构成特征;

(3)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

通过上述4种监测与调查,实现河口、入海点源、面源的氮、磷入海口总量监测。

(三)*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省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四)*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省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

(五)建成环境与赤潮灾害监测系统

通过多年来的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建立典型海域三维潮流场的数值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海域各种污染源入海污染物及排放位置、水质监测数据(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分别建立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浓度模型(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模型为非保守物质的水质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赤潮灾害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监测。

第四节投资估算

*~2010年期间,*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将投资2347万元,以加强*省近岸海域海洋水质监测网的能力建设,保证海洋环境日常监测工作。详情见附表6.1。

第五节效益分析

环境监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问题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愈加严峻。各类污染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从世界范围来看,尤其是20世纪开始,已经发生了诸多的环境污染事件,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等等。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基于此,环境监测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包括化学物质,还包含物理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物理监测手段、化学监测手段以及生物监测手段。

1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控制的基础,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在这一阶段,我国部分重点城市建立了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第二,环境监测的强化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会议、正式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在这一阶段中,明确规定了环境监测的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第三,环境监测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了环境监测过程的具体要求,并将环境监测质量认证纳入法治轨道。与此同时,随着GIS、GPS以及RS等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在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区域生态监测技术和宏观预测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第四,环境监测的高速发展阶段。当前,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逐渐增强,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大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监控全覆盖,可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环境监测的设备、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以说,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以及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地提升。尽管如此,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仍然存在着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监测手段缺乏科学性

从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时间较短。因此,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采样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选用点式采样方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污染物,特别是那些具有流动性的污染物。其二,从分析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依据实验室的手动分析。在实验室进行手动分析,一方面,容易导致样品被污染或者是被破坏,另一方面,手动分析的工作量通常比较大,工作人员在分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数据不准确。这些都将影响环境监测的结果与现场的环境质量不匹配。其三,从样品信息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以单纯的浓度表示,缺乏与环境生态风险、环境安全等信息的有效结合,未能全面的反映出具体的环境质量。其四,环境样品的监测缺乏ppb、ppt和ppq级的微量或痕量样品监测。因此,对于环境中的微量或痕量物质缺少必要的监测手段,如果仍旧采用ppm级的常量监测就会难以发现它们对于环境的危害。其五,在环境的应急监测方面,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适应现场快速、动态的测定要求。一旦发生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并提供准确的信息。

2.2环境监测结果缺乏代表性

首先,从环境监测的要素来看,会发现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要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别是在固体废弃物、土壤等环境要素方面,缺乏必要的常规检测,使得部分区域对于环境总体质量的认识不够全面。只有在水体、大气这两个环境要素方面,进行常规的环境监测。其次,从环境监测的频次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监测的频次比较少。但是,有些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连续的进行检测,这就导致了环境监测结果与实际的环境质量以及受污染情况不相符,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环境监测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如果存在不准确现象,将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评价、环境执法等工作的有效展开。再次,有些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于部分特定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项目,并不在环境监测的范围之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检测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最后,表现为环境评价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目前主要的环境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定性的评价环境质量,分为超标、不超标两个结果。因此,较难反映出有毒有害指标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程度。受此影响,相关的环境管理与决策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环境保护机制的作用。

3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措施

3.1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并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很好的结合,导致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实际状况,要进行科学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采用线式或面式的采样方法,尽量全面的评价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其次,可以结合现场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等方法,有效降低传统的实验室手动分析存在的误差。再次,根据不同的环境污染特征,选取适当的数量级样品检测手段。最后,应当充分挖掘环境监测数据的背后内涵,改变过去简单的达标、不达标的表述方式,尽量提供最可靠的信息,以便于环境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3.2加强快速监测水平

为了有效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减少人员的伤亡,需要在环境应急监测方面提升技术水平,以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提高应急监测重点工作的筛选水平。其次,事先准备好应急监测标准、方法、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以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后,做好自动化、快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以便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现实要求。

4结束语

在环境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环境监测作为首要环节,是环境保护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文章通过阐述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了解到我国的环境监测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存在着缺乏科学性、监测结果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因此,应当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并且加强快速监测的应对能力,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顾自强,陈静,潘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温东亮.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制约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祁春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科技,2013.

环境监测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在新的时期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以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环境监测范文第5篇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工作大局。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推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特提出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全局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充分认识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切实加强对辖区内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全面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积极为环境监测工作创造条件,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保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部分环境监测站“以副养主”和工作“错位”的现象。

二、进一步明确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和定位

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各年度的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细化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职责和义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不断提高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服务环保中心工作的能力。上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省环境监测中心要强化对全省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各设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要加强对辖区内各三级站的业务指导,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全省监测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力。

全省环保系统要以“集中有限财力,坚持功能建站”为宗旨,以全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全国领先为目标,按照“做强省级站、配全市级站、配套县级站”的原则,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要根据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功能定位,实现监测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做强省中心,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环境监测机构的目标,着眼于做强做大,加快把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成为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中心、应急监测指挥中心、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要配全市级站,全面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抓好持久性有机污染、金属形态、生物毒性等复杂疑难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建设。要配套县级站,将县级站作为市级站监测能力的补充和延伸,着重加强监测能力配套建设,使其能承担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维,并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发挥先头作用。

三、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

要以及时说清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标,加快建立功能完整、运转高效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及环境管理需要设定、调整所辖区域内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一步提高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和覆盖面。要立足监控环境安全,构建完善的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和自动监测网络;围绕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污染源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配合生态省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生态遥感监测网络。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拓展环境监测领域。要根据“811”新三年行动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提高饮用水源地生物监测能力。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有关要求,积极向当地司法部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主动承担环境监测司法鉴定业务。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国控、省控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扎实开展建设项目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要积极落实企业污染信息制度,充分发挥我省环境监测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污染源监测。要按照环保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全面实施环境监测证制度,提高监督性监测的时效性和突击性,有效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构建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和响应监测体系

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应急预警和响应监测体系,作为我省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省环境应急监测中心的指挥协调作用,建立并完善以11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应急监测分中心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省环境监测中心要制定全省环境应急监测培训计划,对各级监测站应急监测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各市级监测站要制定辖区内的应急监测演练计划,并根据本市《应急监测预案》定期实施应急监测演练,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多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我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预警作用,尽快形成以自动监测监控为主要手段的自动监测体系,确保数据合格率、质控合格率均不低于80%。要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等关系民生重点领域的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开展全省有毒有害化学品重点危险源调查,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信息库、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固体废物应急监测信息平台,及时、准确预测可能产生的危害影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为及时妥善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五、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各级环保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报告制度、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和监测质量考核制度,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贯穿于日常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对监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机构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相关要求,制定本站管理体系文件,并保证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切实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监督考核,严格按照《浙江省环境监测合格证考核制度》的要求开展各级监测站的合格证考核,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省环境监测中心要不定期对下级站进行质控考核,组织各站之间开展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交叉检查。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要组织好对辖区内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控考核工作。

六、加快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全省监测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安全、可靠、及时传输。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以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以及自动监测等为数据源的环境监测信息采集系统。以先进的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为依托,建立健全全省环境监测数据库。要依托现有光纤传输网络,加强各级站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在各级环境监测站之间建立以全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和GIS数据为基础,以语音、视频传输为途径的全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会商平台。加快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做好环境监测信息工作,为公众及时了解环境质量提供方便、快捷的途经。

七、扎实开展监测科研,大力培养监测人才

各级环境监测站,特别是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要结合环境质量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科研工作,通过科研促进监测机构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监测服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科研工作。要制定内部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勇跃地开展各种监测科研工作。